1.選擇適宜樹種。在引進或生產苗木時,應科學分析該樹種的耐寒性。業主可查閱有關資料或咨詢當地林業部門,了解該樹種在當地的分布及成長狀況。一般狀況下,一個樹種在自然條件下假如可以完成一個代,那么這個樹種就適宜在本地栽培。不主張跨緯度帶直接引種苗木。
2.秋季控水。當秋季雨水較多時,會形成樹木全體含水量較高,初冬假如突遇降溫結冰氣候,樹體就會脹大,形成樹皮開裂死亡。除了特別干旱之外,秋季一般不需灌溉。
3.科學追肥。秋季應以施農家肥和復合肥為主,不施或少施氮肥。追肥在苗木成長時進行,針葉樹種在苗木封頂前30天中止追施氮肥。如氮肥施入過量,就會形成苗木秋季枝條旺長,木質化程度低,抗寒能力下降。
4.涂白。用石灰加石硫合劑對枝干涂白,可削減苗木向陽面因晝夜溫差過大而受凍,同時還可去除一些越冬的病蟲。
5.架風障。為削減冰冷枯燥的勁風吹襲給樹木形成的傷害,可在樹木的上風方向架設風障。風障資料常為玉米稈或蘆葦等,捆編成籬,其高度要超過樹高。此外,風障還要用木棍、竹竿等支撐,以防被勁風吹倒。
6.纏稻草。對不耐寒的樹木,要用草繩道道緊接地上進行卷干或用稻草包裹骨干和部分主枝,讓樹木在冬天到來之前穿上“棉衣”。
7.灌水。在苗木落葉休眠之后、低溫降臨之前,可適當灌溉,添加土壤濕度,平緩地溫下降,可避免或削減凍害發生。
8.噴藥預防。霜凍時或降溫前噴施防凍劑和蕓苔素內酯,可增強苗木對凍害的抵抗能力。發生輕微凍害后,及時噴施防凍劑和和蕓苔素內酯進行急救,效果顯著。
9.培土。培土高度可依據苗木種類和狀況而不同,當土層溫度高于10℃應扒除。
小提示:綠化苗木報價會隨著季節性、供應以及采購量、樹體特征、生長年限、生熟有異、規格不同等而改變。